應該說,建立政策性、專注農業(yè)、相對獨立的政策性農業(yè)融資擔保機構,是解決農業(yè)融資難、融資貴政策設計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作為政策性的農業(yè)信貸擔保體系,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正在從保費補貼、風險代償、系統(tǒng)風險救助等方面,進行一系列的風險防范政策設計。但是,農業(yè)信貸擔保體系的運行是完全市場化的,需要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管控風險。農業(yè)的風險是多方面的,最主要的是自然和市場兩種風險。其實在中國,尤其是推進農業(yè)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今天,我認為還有第三種風險,就是由于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。比如,今年開始實施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。前一階段,我們公司的同志專門去黑龍江和吉林進行了調研。目前看,一方面市場收購主體表現不積極,主要是擔心臨儲糧低價出庫,打壓市場,不敢大膽收購;另一方面,農戶售糧也不積極,主要是目前的價格與他們的心理價位還有距離。這些市場主體的表現,也在無形中考驗著政府推進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的風險管控能力。我想在這一過程中,銀行、擔保、保險、期貨/期權等工具可以攜起手來,有所作為。
就傳統(tǒng)的融資擔保業(yè)務而言,風險是農戶、銀行、擔保公司三方共擔的關系:首先,農業(yè)信貸擔保機構要承擔信貸風險造成的代償損失的大部分。同時,通過建立與銀行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,銀行也要對代償損失擔負一定比例的責任。當然,擔保機構也需要新型經營主體出具必要的反擔保措施。除了上述的傳統(tǒng)模式,目前比較流行的是供應鏈金融的方式,通過農業(yè)生產資料的下行鏈和產出農產品的上行鏈,把資金流轉化為可控的商品流,可以有效防范信貸資金被挪用的風險,同時資金的閉環(huán)運行,也可以保證貸款償還的優(yōu)先順序。
|
|